供應鏈風險管理
2015年04月15日資源
什么是供應鏈風險管理
供應鏈風險是由于物資經由供應鏈流經眾多的生產流通企業到用戶,產生商流、物流、信息流,涉及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諸多過程,其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供應鏈的風險,影響其正常運作[1]。
供應鏈風險管理是指管理供應鏈中出現意外事件或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的一個系統的過程。
常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
許多研究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文獻針對特定典型的供應鏈風險類型,提出了一些風險管理對策。這里先簡要介紹常用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
多供應商。供應風險是最受人們關注的供應鏈風險之一。企業出于戰略聯盟的考慮或為了獲得價格折扣,將主要(關鍵)原材料從單一供應商處采購,一旦供應商受到內部或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不能正常提供采購的原材料時,勢必造成供應鏈斷裂,影響下游的正常運行。消除供應商原因造成的風險,首先是選擇風險可能性低的優秀供應商,其次是采用多供應商策略,甚至設置備用的、冗余的供應商,目的是一旦某一供應商不能正常供貨,可以緊急調整供應安排,從別的供應商處采購,同時可以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防止被套牢。采購方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適當利用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迫使供應商提高服務質量并降低產品價格,增加采購方的收益。選擇的多個供應商可能地處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防止同一地區供應商受到相同自然災害、社會動亂、匯率變化、軍事沖突等的影響而導致的風險。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種商品的供應商過多會造成供應鏈的復雜化,增加供應鏈協調管理的難度,造成供應鏈管理成本上升。
與供應商協調。建立供應鏈的初衷是為了適應市場與經營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與供應鏈伙伴一起應對市場競爭,分享利益并共擔風險。防范風險的影響,同樣需要加強與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從組織機構上、信息連接渠道上、激勵措施上建立全面的協調機制,與供應商一起制訂風險規避計劃、應急計劃,在共同擴大贏利空間的同時,共同努力克服風險因素的影響,分擔各自的風險責任。有必要對重要供應商的經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跟蹤監視,監視供應商的重大變化與調整,監視供應商完成任務情況的績效表現,監視自然災害等外部重大事件對供應商經營環境的影響,甚至監視供應商的上游供應商的反常舉動。增加庫存。防范風險、在供應出現波動時保證供給,是設置庫存的目的之一。
增加安全庫存水平,利用庫存的緩沖、調節、平衡的作用,在供應市場波動甚至出現供應短缺時能夠保證供給,一定程度上削減到貨時間延誤之類的供應時間風險的影響,保證供應鏈連續穩定運行。增加庫存仍然是國內許多企業防止出現供應短缺的主要措施,但是高庫存會增加供應鏈的運行成本。在保證供應鏈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如何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以虛擬庫存的形式來降低實體庫存水平,是信息時代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
增加生產能力。生產、庫存、配送、運輸、信息系統等的設計,保留一定的負荷余量,增加供應鏈系統的安全系數。遇到供應、銷售市場的不正常變化、內部系統運行的故障等風險事件時,供應鏈有一定的備用資源可以利用,保證供應鏈的可靠與穩定。
增加供應鏈的柔性和反應能力。所謂供應鏈的柔性,是指供應鏈的彈性,即靈活性,也就是指供應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當今市場需求多樣化、服務個性化、時尚多變化、運作全球化、配送及時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而不確定性正是風險形成的基本原因。只有充滿柔性的供應鏈,才能對急劇變化的市場需求作出及時、快速的反應,防止供需不能匹配形成的風險。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增強供應鏈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是使供應鏈具有柔性的關鍵。供應鏈的柔性,體現在供應鏈系統設計的柔性、生產設備的柔性、人力資源的柔性、信息系統的柔性、運營管理方式的柔性以及適合柔性化的企業文化氛圍。
改進技術設備。首當其沖的技術手段是完善改進供應鏈的信息系統,發揮信息系統在風險監視、事件管理、需求預測、輔助決策等方面的作用,推動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信息系統的集成以實現信息共享,引入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專門應用系統。信息系統保證供應鏈運營信息的及時采集與傳遞,使管理人員先知先覺、快速反應、正確決策,在風險的事先預防、事中緊急處置、事后補救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生產、物流設備等方面的技術水平、改進管理與經營的技術裝備,也是提高供應鏈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與營銷相結合。對于產品銷售市場的不確定性,一般的研究總是假設需求是服從一定分布的、不可改變的。其實市場需求可以通過促銷等手段來改變。供應鏈管理必須和市場營銷的行動緊密結合,把不可控的市場需求變成可以控制的需求,消除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Johnson介紹的玩具公司針對產品時尚性變化快的特點,滾動推出新產品或成熟產品的升級,減少新產品的投放風險和已有產品的積壓風險,是供應鏈管理與營銷相配合的典型案例。
合作契約設計。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合同契約關系。設計規范的合作契約,明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作為追究風險責任的依據,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合作的常規。
風險保留。是指有能力承擔風險的一方主動把風險承擔起來,以減輕合作伙伴的負擔、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如批發商允許下游銷售商無條件退貨即是如此。
過程改進。通過推進供應鏈流程再造,使供應鏈系統的流程設計更加合理,發現并消除供應鏈中不可靠的結構、不可靠的通道,使供應鏈具有比較強的魯棒性。
全面的風險管理。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法,開展全過程的、全員參與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從風險事件的事先預防、事中控制到事后改進。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步驟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對企業供應鏈面臨的各種潛在風險進行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和辨別。這是供應鏈風險管理中最重要也最難的部分。任何對風險評估、控制和管理的正確行動都是基于正確的風險識別。那么,如何正確識別風險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風險是什么、和什么因素相關。下面的例子是用一個公式來描述產品的安全風險,影響產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因素是產品本身存在的潛在缺陷和產品接觸人群的機會。計算公式是:產品的安全風險=產品本身的缺陷×產品接觸人群的機會。通過公式可知,即使產品本身存在的潛在缺陷很微小,但如果產品在市場上銷量巨大,產品本身很微小的缺陷也就被放大了。因此,其風險依然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2、風險衡量
運用定量分析法對特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范圍及程度進行估計與度量。
3、風險控制
根據風險管理目標,選擇恰當風險管理工具,優化組合,規避、轉移、降低風險。
4、實施風險管理
協調配合使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不斷反饋、檢查、調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標。常見的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進行風險轉移:通過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方式將風險轉移至其他企業,也可以通過和專業風險管理公司合作,及時充分地了解供應鏈的信息。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相對封閉,造成鏈上企業對需求信息的曲解沿著下游向上游逐級放大。實踐中,供應鏈生產源頭和終點需求之間總會存在時間上的延遲,這種延遲導致反饋誤解。由于供應鏈上的企業大多數依據相鄰企業的需求進行決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員的信息,造成這種曲解從一點微小差異最終傳遞到源頭時出現不可思議的放大。因此,如何得到準確及時的信息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因素。
2)優化合作伙伴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慮伙伴的合作成本與敏捷性,通過加強伙伴間的溝通和理解使鏈上的伙伴堅持并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3)建立企業成員間的信任和監督機制,增加供應鏈透明度:企業成員間的信任是供應鏈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沒有監督的信任卻是形成供應鏈風險的最佳土壤。因此,通過專業風險管理公司的參與,可以建立并完善企業成員間的信任和監督機制,以降低供應鏈結構成本,減少內部交易成本,促使伙伴成員以誠實、靈活的方式相互協調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并使供應鏈管理層通過不同渠道驗證信息的客觀性,得到清晰和沒有失真的信息,降低成員企業在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做出錯誤判斷或決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