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業務平臺、產業金融科技的建設和運營服務商。
長期以來,企業作為個體經濟角色是處于一種冷漠孤獨、惡意相殘且相互爭斗的“自然狀態”,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發展以及推廣應用,這種時代和狀況開始分崩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上的成員為了市場價值而彼此聯手合作的潮流。 對許多企業而言,與其供應商之間的伙伴關系已然成為它們對資源的獲取、供應鏈上產品與服務傳送的主要模式。至少有三個強烈的理由支持這此種模式:
1、效率與規模經濟:人們漸漸地發現,供應商可以通過與同業的伙伴關系,運用科技的力量合力削減成本與改善效率,這在零售業中尤其盛行,例如 J. C. Penny把其存貨控制與產品補充系統與其他供應商整合在一起,這樣供應鏈上的企業可以利用其各自的能力與資源,節省重疊的成本。 不論是通過科技讓整個供給過程更為精簡,或是達到研發上的規模經濟,供應商之間共結伙伴關系的最重要理由是,追求更大效率與更佳生產效率的需要。就這點而言,與許多供應商-客戶間伙伴關系的促成因素如出一轍,亦即,伙伴關系是為適應追求更佳的生產效率而生。
2、新市場價值:在某些產業中,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的伙伴關系進入了一個更新的層次 -結合力量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為整合市場創造全新的貢獻。也就是說,企業之間結合彼此的核心能力,研發新的產品或推出新的方案,在最高的層次中,這種核心能力的結合甚至會扭轉整合產業的方向。從日常運營層面來看,經由合作共同創造的新的市場價值,更為結為伙伴的廠商帶來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例如蘋果電腦、IBM與摩托羅拉之間合作共同創造Power PC以及其他產品。從日常營運層面來看,經由合作所創造的新市場價值,更為結為伙伴的廠商帶來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
3、客戶需求:改變和創新整個產業策略最強而有力的理由在于滿足客戶的期望與需求。企業之間的攜手合作漸漸地成為客戶的基本要求與期盼,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中這種合作尤為突出。這是由于客戶所尋找的不僅僅是能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供應商,更要求供應商能切入整個供給項目并有能力與他人共謀合作,客戶還要求強力的伙伴關系為他們帶來完整的解決方案,以及提供最優良的產品和服務。